日本制造业的光环,近年被一连串丑闻撕裂。曾被奉为圭臬的“工匠精神”,在现实面前显得苍白无力。2017年10月8日,日本神户制钢承认篡改产品数据,这一消息震惊全球。
这家百年老字号的造假行为持续十年,影响日本国内超过500家企业。丰田汽车、川崎造船、三菱重工等巨头都接收了不合格产品。更令人费解的是,部分受害者明知造假,却选择视而不见,甚至公开辩解。
这些行为动摇了人们对“日本制造”的信任。这并非孤立事件,而是深层问题的缩影。这种大规模的“集体造假”,并非一夜之间出现。
它背后的问题,早在多年前就已显露端倪。曾经备受赞誉的“工匠精神”,究竟是何时开始变质的?它如何从优点沦为笑柄?
本文将回溯到2000年,中国三峡工程的一场特种钢材采购风波。那次不为人知的“较真”,预示了日本制造业“神话”破灭的早期伏笔。
国之大计,钢材是命
三峡工程,作为国家的重大项目,对材料质量有极致要求。引水管道承担着393亿立方库容水的排出重任。它被比作三峡工程的“大动脉”。
这些管道的特种钢材,需承受数百万吨的压力。形象地说,这相当于几十艘“辽宁舰”同时压在管道上。
管道一旦深埋入混凝土坝体,几百年内都无法更换或维修。钢材若出现一丝质量问题,便会造成灭顶之灾。
三峡坝体工程副主任沈善良明确指出,哪怕一条裂缝,也威胁整个三峡工程和下游数亿民众的安全。他警告,管道爆裂,即使以三分半的最快速度关闭阀门,三分钟的洪水也能摧毁左岸所有厂房机组,三峡工程将只能重建。
每一项严苛的条件,都对引水管道钢材的性能提出极高要求。当时中国是世界第一钢铁生产国,却仍需进口特种钢。
这是因为在特种钢冶炼领域,日本和德国掌握最先进技术,对中国进行技术封锁。自主研发攻关所需时间与成本,甚至高于直接进口。
出于工期和安全考量,项目总负责人最终选择高价从日本进口。
海关,较真了
21世纪初,日本产品在中国备受推崇。当时中国制造业处于起步阶段,多向日本制造业学习。所谓“日式工匠精神”,更被媒体反复提及。
那种“崇洋媚外”的环境下,质疑日本产品质量是“大逆不道”。宜昌海关在这种氛围下,毅然扣下了日本货轮。
他们决定对669吨钢材进行全面检测。此举让日方代表坐不住了。
“日本制造”在中国市场等同免检标签。海关扣船,质疑住友金属产品质量,这被日方视为对整个日本的冒犯。
日方代表一度想中断交易,但又舍不得特种钢板订单的丰厚利润。这笔订单总计4000吨,这次只是第一批。
交易若因此泡汤,他将难以向公司交代。日方代表板着脸来到宜昌海关。
他对负责人说,这只是第一批,剩下三千多吨钢板也马上运到。他质疑海关的检测效率,暗示若货轮积压、耽误工期,后果严重。
消息传出后,日方多次交涉抗议。国内一些媒体也推波助澜,曲解事件,口诛笔伐宜昌海关。
新闻标题充满煽动性,如“民族主义情绪升温下的监管困局”或“‘工匠精神’为何躬身于邻国?”国内外好事者纷纷指责宜昌海关。
甚至内部也有人劝解,建议“抽检一下算了,不用那么较真,以后还得跟外国人做生意呢”。外界质疑,买卖双方是施工方和日本,为何海关要介入检验。
实际上,这是精心安排。三峡工程是国民工程,执行最严格的标准。
“千里之堤,溃于蚁穴”,三峡工程质量关乎国家安全。尽管参与人员经过筛选,巨额资金面前,仍难免腐蚀。
仅仅内部监察不够。工程建设材料直接影响质量,必须有可靠部门把关。宜昌海关因此站了出来。
海关与工程建设方互不统属,没有利益瓜葛,是独立第三方。海关查验进口货物,既独立公正,也符合国际贸易惯例。
宜昌海关扣押日本钢材,并非出于私怨。他们吸取了此前经验,曾查出美德为三峡生产的两批设备不符设计标准。
那些西方企业自以为改革开放不久的中国设备落后,无法检测出工业垃圾。但“加强版”宜昌海关有行业专家坐镇。
他们还专门研发采购了最先进的检测设备。宜昌海关的检测报告科学严谨,令两国代表哑口无言。货物被海关暂扣,日本人只能心存侥幸,祈祷中方查不出问题。
日方谎言破产
2000年5月8日下班前,湖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驻三峡工程办事处检验员王春来接到急电。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下属国际招标有限公司报验:日本进口特种钢板已到,速检,左岸电站工地近期将投入使用。
王春来不敢耽搁,立即安排次日初步检验。他还通知日本住友的代表,与施工方共同现场见证检验。次日,在三方共同注视下,检测报告出炉。
日本代表看完报告,长舒一口气,露出得意笑容。报告显示,抽样检测的钢板尺寸规格和外观质量均符合合同要求。
围观众人面面相觑,难道检验错了?日本代表朝王春来投来挑衅眼神,当即要求宜昌海关尽快放行,以便安排后续发货。
王春来果断回绝:“不急,还要送实验室,做进一步检验!”他看穿日本人急切心理。虽然中国造不出这种钢,但性能检测没问题。
一旦钢材加工成管道,再发现问题就说不清楚了。王春来从5块样板中,截取5块A4纸大小的样坯。
这些钢坯火速送往国营403厂实验室,进行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能实验。他要查明肉眼看不出的猫腻。
403厂实验室的检测结果出人意料:“不合格?不可能!”实验报告显示,在屈服强度、抗拉强度、延伸性能、冲击韧性四个项目中,1-4号试样的冲击韧性不达标,与日方数据相差甚远。
第一批货仅6块钢板,其中4块样品不合格,不良率高达67%。钢板与水果不同,不能切掉坏的部分。
同批钢板的生产过程和成分都相同,意味着抽检样品不合格,则整批货都不合格。中方有理由相信,日本钢铁厂生产工艺存在严重问题。
日方代表看到403厂报告后,立刻恼羞成怒。他们拒绝承认错误,傲慢地倒打一耙,称403厂实验室根本无力检测特种钢材。这种无赖嘴脸令人不齿。
宜昌海关也感到为难。2000年的“日本制造”是神话般的存在。此前从未听说日企产品出现大规模质量缺陷。
质疑日本制造,不仅需要勇气,还得有实力。内部质疑声涌向王春来:“日本是当今世界头号钢材生产强国,怎么会有问题呢?”
他们甚至怀疑实验室条件不符导致误检。更让王春来难堪的是,日方代表拿出了一份发货前的质检报告。这份报告显示钢材性能指标与403厂报告截然相反,甚至高于合同约定。
内部矛盾,两份截然相反的报告,王春来难道错了?左岸电站是三峡二期核心工程,预计2006年建成发电。
今年是水轮发电机组安装关键期,耽误一天,可能影响整个环环相扣的三峡工程进度。然而,若妥协,给不合格产品放行,整个三峡工程将成为定时炸弹。
一张检测报告,竟然关乎国家命运。关键时刻,三峡办主任余良找到王春来,授权他抽取10块样品,重新反复对照检测。
这次,他们在实验室内架设昂贵的DV摄像机,全程拍摄检验过程。既然日方质疑中方实力,中方就将过程公之于众。
这群拒绝屈服权威的中国人,决心让日本人心服口服。之后七天,他们一遍又一遍重复检验步骤,相机胶卷堆满房间。
反复检验结果,仍是不合格。面对铁证如山,日方无法反驳。宜昌海关的“较真”,让日方感到难缠。
生产商住友钢铁与经销商三井物产强强联手,组建“豪华阵容”谈判小组。三井物产株式会社总部代表植田浩幸、中国办事处负责人川岛诚一郎、住友金属工业株式会社技术负责人大西一志、上海办事处渡边太郎等日本冶金专家齐聚宜昌。
这阵仗明显不是来道歉,而是要狡辩到底。面对中方一沓沓详细证据,日方谈判小组丝毫不慌。
他们简单看了一眼检测报告,日方领队冷笑一声,嘲讽道:“实验数据忽高忽低?恕我直言,你们的实验室也太不严谨了!”日本专家又插嘴补刀:“除非你们拿出一致的实验结果,否则我们是不会认可的!”
日方寥寥几句,似乎让宜昌海关前些天的努力付诸东流。难道真是403厂实验室检测技术有问题?但已走到这步,不能仅凭日方两句话就全盘否定。
403厂实验室的研究员们也十分委屈。众人商议,既然日本人质疑403厂不行,那就再换一家实验室。
余良和王春来找到武汉钢铁厂。这里是中国最大的钢铁企业之一,他们的实验室检测技术代表中国冶金工业最高水平。
武汉钢铁实验室收到样品后,立即对冲击韧性和拉伸性能进行试验。然而,这次4块样品中,仍有3块不合格。
两家实验室,三次检测,多次采样,均出现大量样品不合格。至此,日本提供不合格特种钢的事实,已确凿无疑。
6月19日,三峡办依据三次检验结果,拟出编号为420004100002808的品质不合格证书。经省局主管副局长审定签发,给日方明确肯定的答复。
然而,日方谈判小组仍不死心。谈判现场,日方代表一副“不听不听”的态度。
每当中方代表讲事实、堆数据、举证据,日方就会派一人,咄咄逼人地质疑检验过程细节。这群日本老狐狸心中或许已有答案,却想靠谈判桌上的车轮战拖延时间,消耗中方意志。
这种反复挑刺找茬的行为令人厌恶。但这是生意,中方必须以理服人。中方代表一旦气急败坏,说错一句话,就会落入日方陷阱。
日方的目的,就是“拖”字诀。他们笃定中方时间不多,三峡工程进度耽误不起。
现在,4000吨特种钢仍掌握在日方手中。只要三峡工期受影响,中方迟早会让步。
届时,日方能少赔一点。主动权似乎在日方手上。时间很快来到七月。
谈判在日方拖延战术下陷入僵局。中方终于意识到日本人出招之险恶。
实验室再多证据,也是拳头打在棉花上。与这群老狐狸讲道理,似乎徒劳。必须给日本人施加强度。
7月12日,中国海关联合三峡办向日方下达最后通牒:“复检结果准确无误!如继续拖延,日方必须承担三峡工程的误工损失!”这笔钢材生意总金额不过两千万美元,但三峡工程一天误工损失按亿计算。
若拖到丰水期,工程进度可能延误数月。届时,三井物产和住友钢铁即便卖光全部家当,也赔不起。有人或许会问,日本人为何不干脆死拖到底,一毛钱不赔?大不了以后不和中国人做生意。
但三井物产和住友钢铁并非小作坊。这两家在国际上有知名度,是“日本制造”的招牌。他们若提桶跑路,整个“日本制造”的神话将彻底破灭。
此外,出口三峡的特种钢还有大半在日本。丑闻曝光后,日方也自行安排了采样自检。
所以,这批钢铁的真实质量,他们心知肚明。拖延下去也改变不了事实。中方一旦把此事捅到国际上,三井和住友就等着倒闭。
不如咬牙承认,亡羊补牢,为时不晚。因此,收到中方“最后通牒”当天,日方立刻老实了。
三井物产和住友钢铁的高官当天集体飞往宜昌。这次他们再没有咄咄逼人的嚣张气焰。
当天的谈判会上,日方代表判若两人,对王春来异常客气。看完中方第四次复检报告后,日方代表更是鸦雀无声。
他们毕恭毕敬地承认:“完全信服中国检验检疫部门的复验报告!”此时的他们,再无半点狂妄。
早先,日方在第一轮谈判中曾拿出“出厂前自检合格报告”。不知他们如何将不合格钢材检测为“合格”。
更气人的是,过去一个月里,日方还曾咄咄逼人,反复嘲讽403厂的专业能力。现在,一切都被事实“啪啪打脸”。
住友金属厚板部主任永吉明彦在再三鞠躬后,终于说出“真相”。他声称,他们采用了尚不成熟的“新”生产工艺,导致钢板质量出现偏差。
接着他找了一连串“技术解释”试图开脱。中方代表不想再听日本人胡扯。
在中方强烈要求下,日方终于拿出了尚未发货的特种钢样本。果不其然,经过实验室检验,全部4000吨特种钢都是不合格品。
永吉明彦进一步承认,他们的自检结果其实与中方检测结果高度一致。显然,他们从一开始就知道这批钢铁有问题。
他们却公然篡改质检报告,故意将不合格产品发往中国。若非王春来和宜昌海关一再坚持,日本人的阴谋很可能就会得逞。
面对接二连三的事实,日方终于被“打”服气了。他们同意全部退货,重新生产,直至符合中国海关检测标准。
他们还积极与三峡施工方沟通,赔偿误工期间的损失。尽管日本人认错态度很好,但事情并未就此结束。
工匠精神的悲歌
曾几何时,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日本经济经历繁荣期。当时,蒸蒸日上的日本制造业以“全环节、高标准”质量体系闻名。
这正是早期公知们吹嘘的“工匠精神”写照。然而,“工匠精神”的根基,却是虚假的“泡沫繁荣”。
浮夸的经济环境下,整个日本制造业从企业主到流水线工人,都极端追求质量。而成本、效率等关键因素,却长期遭到忽视。
正是在这一时期,出现了大量“煮饭仙人”、“钣金仙人”、“水泥仙人”等。这些“仙人”不注重创新。
他们只是制定变态的工序标准,然后年复一年重复做一件事。他们认为,只要“质量过硬”,价格再高也能忽悠消费者买单。
直到20世纪90年代,日本泡沫经济破灭。紧接着,物美价廉的中国商品也在西方市场大肆抢占日本产品的份额。
在双重打击下,极端追求质量却缺乏创新和效率的日本制造业颓势尽显。但一旦开始兼顾效率和创新,势必影响既有的质量口碑。
两难抉择下,一些日企找到了第三条“捷径”——质量造假。日本制造业一直被几家寡头垄断。
很难说,哪家企业最先开始造假。由于严重缺乏市场淘汰机制,寡头企业的造假行为即便东窗事发,也很难撼动其根基。
所以,当第一起造假行为很快尝到甜头后,整个行业的风气就变了。因为造假只受道德和法律约束,最多赔点钱。
但不造假,就只能眼睁睁看着生意被抢走。一家企业没有利润,那才是真正关乎存亡。
然而,当造假风气初现苗头时,日本政府却被“蒙在鼓里”。或许,是日本政客对自己的民族企业过于自信。
又或许,是寡头们提供的利益实在太多了。2023年10月,日本政府官房长官松野博一、经济产业相西村康稔、总务相铃木淳司、农相宫下一郎等多名高官。
他们因涉嫌收受“政治黑金”事件,被迫下课。近年来,日本制造业的“工匠精神”传说,已经成了国际笑话。
结语
2000年中国海关在三峡工程进口钢材事件中的严苛质检,避免了一场潜在的灾难。它的“较真”精神,也提前戳破了当时备受追捧的“日本制造”神话。
这起事件揭示了“日本制造”背后深藏的系统性造假隐患。它为中国未来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深刻的警示与反思。
日本制造业的衰落,为中国提供了宝贵的历史教训。中国制造业在追求高速发展的同时,必须始终坚守质量底线。
我们应鼓励真实创新,注重效率与成本的平衡,并建立健全的监管与淘汰机制。这能避免重蹈日本因循守旧、自欺欺人,最终走向“集体摆烂”的覆辙。
真正的“质量之魂”在于诚信、创新与可持续发展,而非虚假的宣传与短期的利益。
鼎合网-网上配资平台配资门户-网上炒股配资平台-股票配资平台排行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