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带上菜刀,来村委会干活!"——当这句质朴的集结令在贵州榕江的村庄响起,一场没有硝烟的后勤保卫战悄然打响。一边是日夜奋战在抗洪一线的救援人员,一边是自发架起大锅的村民,这场灾难中的"双向奔赴",正在书写比洪水更汹涌的人间大爱。
前线救援:泥浆里的"孤勇者"
6月28日的榕江县乐里镇,洪水裹挟着泥沙冲垮道路,救援人员踩着齐腰深的积水转移被困群众。乐里侗乡景区的工作人员在自救同时,紧急转移被积水倒灌的斗牛,更杀牛备餐2000份送往县城。"再难也不能让来支援的朋友没吃的",景区负责人这句话背后,是无数救援者连续36小时未合眼的疲惫身影。一位消防员接过村民送来的盒饭时,被拍到手背布满树枝刮伤的血痕,却笑着说:"这饭真香,能再干八小时!"
后方炊烟:菜刀下的"温柔铠甲"
在朗洞镇,50多位村民凌晨5点就摸黑下地摘菜。65岁的杨阿婆捐出留着过端午的腊肉,"孩子们泡在水里救人,我这点东西算啥";包子铺老板连夜蒸出300笼馒头,蒸汽熏红的眼睛里闪着光:"当年地震别人也这样帮过我们";更有七八十名村民自发组成"炊事班",用三轮车拉着刚出锅的饭菜直奔堤坝。当大喇叭喊出"多压点饭,别让娃们饿着",这些平日为柴米油盐计较的乡亲,此刻却生怕给的不够多、不够好。
双向奔赴:照亮彼此的人性微光
这场灾难中,没有单向的施救与被救。救援人员跪在淤泥里托举老人的画面,成了村民加倍备餐的动力;而村民送餐时硬塞进救援车里的酸汤包,又化作前线人员口袋里的"能量胶囊"。正如一位大学生志愿者在日记里写的:"我们以为自己是来点亮别人的火把,却发现自己早已被他们的烛火温暖。"这种彼此照亮的力量,让被洪水撕裂的土地上,生长出比钢筋更坚韧的精神纽带。
天灾无情,但总有人用行动证明:中国人的团结是刻在骨子里的基因。当城市与乡村的手在洪流中紧握,当菜刀与铁锹在不同战场挥动,这片土地上的每个人都在诠释——所谓英雄,不过是平凡人选择并肩站立。此刻,或许你我也想问问自己:如果听到"带菜刀来帮忙"的呼唤,我们会成为那个奔赴的人吗?
鼎合网-网上配资平台配资门户-网上炒股配资平台-股票配资平台排行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